进他家时,顾大大正在雕刻哨子,特别专注,相机的闪光都没有使他分心。
哨子的大小很讲究的,因为跟哨音的频率有关。这个竹板上雕出来的是哨盖。我本以为是先划线,然后再按线刻的,其实根本不用,顾大大说雕了这么多年,早就有数了。
香案上放着刚完成的哨子和没有上漆的半成品,大小不一,轻轻一吹,都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哨音。
下面是顾大大家堂屋里的两只鹞子。
右边是“六角板鹞”,全世界只有南通地区有,即使是南通,会做的也越来越少了。以顾大大家为例,我们这儿农村城市化建设得好,他家儿子媳妇孙女都在厂里上班儿,连农活儿都没时间干,更别说做鹞子了。这手技艺只有他儿子稍稍会一点点,也只能搭个边手,很有可能失传。顾大大说,这玩意儿磨洋工(费时间),又不赚钱,只能拿来玩玩,谁愿意学啊;这些年还好些,生活好了,玩的人多,买的人也多了,要是早几十年,饭都吃不饱,还搞这个。说完,老人家很诚恳地说:共产党的功劳,日子真的好了。
六角板鹞之前介绍过了,鹞子与鸢的区别在于哨子,哨子一加,会带来很多问题。下一张是六角板鹞的近照。
每个哨子都得发声,雕刻工艺暂不提,光是哨子的摆放就很讲究,布置得稍有不对,鹞子就不能成功放飞。这只板鹞由37只小鹞子组成,一共带有六七百只哨子!但是顾大大给我介绍的时候,“六七百只”前面是加了“只有”的,每年都有人找他定带上千只哨子的鹞子。
左边的是“七星连”。我仔细观察了一下,发现有的小鹞子上的哨子不是很对称,好像掉了一些似的。顾大大却说故意这样的,不然放飞不了。真是“隔行如隔山”呢。
这些鹞子都是用布做成的,非常结实。很多鹞子甚至能够传家。别看风筝大,线却不是很粗。想起我们科考飞猪的线,……
2 条评论:
这线还真是细。看了这文章,我一点儿学做鹞子的念头都没了,也太复杂了
一定要专心才能做好的,所以巧手艺人都是民间珍宝啊:)
Annya
发表评论